美國主要涉藏研究機構和藏學研究人員現(xiàn)狀及其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1-10-09 18:19:05 | 來源:《中國藏學》2006年第2期 | 作者: | 責任編輯:

美國人最早涉足中國西藏地區(qū)是在19世紀末,他們多是以“傳教”、“探險”和“經(jīng)商”等非官方身份踏上西藏的。盡管他們?nèi)藬?shù)不多,但是卻對美國早期西藏政策的形成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威廉·伍德維爾·柔克義(William Woodville Rockhill)[1]是第一個進藏的美國官方人士。此人曾于1884年被派往北京,任美國駐華使館的二秘。3年后辭去了外交官職務,化裝成僧人,對西藏進行了為期4年的秘密“調(diào)查”。雖然所得資料十分有限,遠未掌握有關研究西藏歷史與現(xiàn)實問題的充足資料。然而,柔克義用自己收集的有限資料寫了很多游記和論文,如《拉薩的達賴喇嘛及其與清帝的關系》(The Dalai Lamas of Lhasa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 the Manchu emperors of China,1644—1908)、《喇嘛之地》(The Land of the Lamas:notes of a journey through China,Mongolia and Tibet)、《西藏》(Tibet:a geographical,ethnological,and historical sketch derived from Chinese sources,1891)等。他在上述著作中,提出了“西藏是宗主國中國的屬地”的說法。[2]由于他是第一個寫出有關中國政府和西藏地方關系的美國人,加之他在 1908年又出任美國駐華大使,因此他的著作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美國早期的西藏政策,即在事實上只承認中國對西藏的宗主權(Suzerainty),排除了中國對西藏的主權。[3]在柔克義之后,一些美國人也以這樣那樣的名義進入了我國西藏和其他藏區(qū),隨后也開始了他們的“藏學研究”。

從學術角度而言,美國的藏學研究經(jīng)歷了三個發(fā)展階段:萌芽期(20世紀40年代以前)、成熟期(1950—70年代)、興盛期(1978年以來)。從第三個階段開始,中美藏學界間的學術活動和學術交流逐漸加強,但隨著國際國內(nèi)局勢的變化,中美兩國關系也隨著有了變化。美國政府利用“人權”、“民主”等手段壓制中國,并將西藏問題作為一個棋子,為兩國關系正常發(fā)展制造了不少障礙。由此,兩國間的藏學研究交流受到了一定的影響,美國研究者的研究也“很合時宜”地提出了一些為美國政策服務的觀點和結論。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力度進一步加大,更多的美國學者來到中國,走進西藏,在他們眼前展現(xiàn)的是變化中的藏民族生活,聽到的是發(fā)自藏民族的聲音??粗鞑厍星袑崒嵉木薮笞兓?,使他們不得不把體會到的和深切感受到的寫進他們的文章、書籍,由此美國藏學研究開始走向一個較好的階段。

可以說,美國人最初以“傳教”、“探險”開始了他們的西藏之行,而其“藏學研究”最初卻是以政治為目的的。本著這樣的目的,美國前前后后有許多機構、個人開始了對我國西藏及其他藏區(qū)的考察、研究,出現(xiàn)了一批專門研究藏學的“專家”,先后發(fā)表了許多相關文章,出版了諸多著作,也相繼建立了一些涉藏研究機構。

一、美國主要涉藏研究機構及其藏學研究人員

美國的涉藏研究機構和藏學研究人員主要為大學的相關系科、研究所,以其中的教授為主要力量。其主要情況如下:

1、哈佛大學

美國藏學研究中首當其沖的是聞名全球的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哈佛大學以人文科學研究著稱于世,其藏學研究的歷史源于梵文和印度研究。哈佛的藏學研究對美國學術研究以及政治領域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哈佛大學下屬的梵文和印度學系、哈佛神學院、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哈佛-燕京學社等都有藏學研究的相關機構和研究人員。

哈佛大學梵文和印度學系(The Department of Sanskrit and Indian Studies) 1872年,哈佛首次開設梵文課,拉丁語法學家詹姆斯·格林勞夫(James B.Greenough)把梵文和比較語言學列為拉丁語選修課程。查爾斯·蘭曼(Charles R.Lanman)于1880年在哈佛首次執(zhí)掌印度-伊朗語言系,并于 1888年出版了《梵文讀本》(Sanskrit Reader),該書至今仍然是標準的教科書。1891年,《哈佛東方學叢書》(Harvard Oriental Series)編纂出版。1902年,印度-伊朗語言系更名為印度語言學系。1951年,哈佛大學將原有的“印度語言學系”更名為“梵文和印度學系”,增設藏文課程,包括精讀《漢藏史籍》、《薩迦世系史》以及薩迦班智達的《正理藏論》等教學內(nèi)容。該系現(xiàn)任主任為范德康(Leonard W.J.van der Kuijp)。

范德康[4] 1952年9月生于荷蘭,1975年獲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學士學位,所學專業(yè)為藏學、漢學、蒙古學和哲學;1976年獲薩斯喀徹溫大學碩士學位,專業(yè)為藏學、蒙古學和滿學;1977—1979年獲德國漢堡大學博士學位,專業(yè)為藏學、漢學、印度學和哲學;1980—1983年,在加德滿都尼泊爾研究中心擔任尼泊爾—德國手抄本書稿保存項目負責人;1984年,在尼泊爾和印度開展研究項目;1985—1987年,在德國柏林大學擔任助教,講授藏族語言文學和佛學;1992—1993年,任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歷史系客座教授,后任該校亞洲語言文學系助教,講授藏族語言文學和佛學。自1995年起任哈佛大學“西藏和喜馬拉雅研究”(Tibetan and Himalayan Studies)教授,后任哈佛大學梵文和印度學系主任。范德康研究領域為印藏佛教、西藏文化和政治史、藏蒙和藏漢關系史。1997年他出席北京藏學研討會,提交論文《仁達瓦及其遺著》。2001年2月和2002年1月,他與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籌劃并舉辦了哈佛藏學研討會。其主要藏學論著有:《關于克珠杰的地方語和方言研究》(Studies in the Life and Thought of Mkhas grub rje IV: Mkhas grub rje on Regionalisms and Dialects),載柏林《印度學研究)(Berliner lndologische Studien 2 1986),漢譯文收入《國外藏學研究譯文集》第7輯;《一部研究吐蕃王國史的新作》(A Recent contribution on the History of the Tibetan Empir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11 1991,94-107),收入《國外藏學研究譯文集》第12輯;《15世紀西藏的印度和錫蘭游客》(Still in Search of Dharma:Indian and Ceylonese Travellers in Fifteenth Century Tibet)和《11— 13世紀藏傳佛教認識論的發(fā)展》(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ibetan Buddhist Epistemology From the Eleventh to the Thirteenth Centuries)等。作為博士生導師,范德康教授已帶出了10多名藏學和印度學博士。

哈佛神學院(Harvard Divinity School)創(chuàng)建于1816年。近幾年設立了藏傳佛教講席,2001年美國著名藏學家杰尼特·嘉措(Janet Gyatso)進入哈佛神學院,使神學院與藏傳佛教結緣,開始了藏學研究。

杰尼特·嘉措(1950—)[5]現(xiàn)任哈佛大學神學院“赫爾希佛學教授”(Hershey professor of Buddhist Studies)。神學院設立藏傳佛教講席后于2001年下半年加入。目前所授課程有:西藏宗教、佛教哲學問題、女性與佛教的關系、佛教在亞洲和美洲的理論與實踐。杰妮特·嘉措前夫為西藏貴族后裔魯康·洛桑嘉措(Lukhang Lobsang Gyatso)。她曾向藏族高僧達孜夏仲活佛(Thartse Shabdrung Rinpoche)、德雄活佛(Deshung Rinpoche)、噶魯活佛(Kalu Rinpoche)等學習藏傳佛教,先后獲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題目為《唐東杰波的文學傳統(tǒng)——西藏幻想的佛教研究)(A Literary Transmission of the Traditions of Thang-stong-rgyal-po: A Study of Visionary Buddhism in Tibet)。她提倡使用現(xiàn)代和后現(xiàn)代的方法去研究西藏,尤其是運用人類學的方法,進行宗教和其他社會科學的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為:性和性別的概念、西藏醫(yī)學傳統(tǒng)、佛教寺院實踐和怛特羅 (密宗)中婦女的地位。其代表作為《自我的幻象:一位西藏的幻想家的神秘自傳——晉美林巴(Jigme Lingpa)的水中舞月和達基的偉大的神秘談話的翻譯和研究》(Apparitions of the Self:the Secret Auto-biographies of a Tibetan Visionary:a Translation and Study of Jigme Lingpa's Dancing Moon in the Water and Dakki's Grand Secret-Talk,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8,360p.)。她與漢娜·哈勒維克(Hanna Havnevik)合作編輯了《西藏婦女》(Women of Tibet)文集,2002年由赫斯特(Hurst)出版公司出版。還編著了《記憶明鏡——印度和西藏佛教中的思維和記憶反思》(In the Mirror of Memory:Reflections on Mindfulness and Remembrance in Indian and Tibetan Buddhism),由桑尼出版社(Suny Press)出版。杰妮特·嘉措目前擔任國際藏學研究會(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ibetan Studies,IATS)主席、魯賓藝術博物館(Rubin Museum of Art)顧問、智能出版社印度和西藏佛教研究專著叢書編委等學術職務。

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Fairbank Center For East Asian Research)成立于1955年,時稱東亞問題研究中心。當時費正清(Fairbank,John King)成功引進了卡內(nèi)基基金和福特基金,開始了對中國政治和經(jīng)濟兩大系列課題的研究,使該中心邁出了最艱巨的也是最成功的一步。該中心不久就有了自己的教師和研究隊伍,有了可觀的學術成果,為美國和西方學者搭起了一座與東方文明接觸的橋梁。1961年更名為東亞研究中心,1977年易名為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該中心從近幾年開始不僅出版有關研究西藏的書籍,而且邀請藏學家訪問、合作研究,并在2002年1月11—13日召開了主題為《當代西藏社會、經(jīng)濟和文化的變遷》(Social,Economic and Cultural Change in Contemporary Tibet)的藏學研討會。由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主辦,梵文和印度學系、法學院協(xié)辦。又于2002年4月20—21日召開了第二次藏學研討會,主題為《冷戰(zhàn)及其在西藏的遺產(chǎn)——大國政治與地區(qū)安全》(The Cold War And Its Legacy in Tibet:Great-Power Politics And Regional Security),具體主辦者為哈佛冷戰(zhàn)研究計劃、哈佛亞洲中心、美國和平學院。兩次會議為政治性很強的學術會議,從各個方面探討“西藏問題”,試圖推動“西藏問題”的解決。這不僅加強了哈佛的藏學研究,而且擴大了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的影響。

克納斯(John Kenneth Knaus)是該中心客座研究員。早年畢業(yè)于普林斯頓大學政治系,博士畢業(yè)后為美國中央情報局成員,現(xiàn)已退休。其代表作為《冷戰(zhàn)的孤兒》(Orphans of the Cold War),此書在美國有較大影響,披露了一些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jié)。他還在《哈佛亞洲季刊》(Harvard Asia Quarterly,Summer2000)上發(fā)表了《不確定的聯(lián)盟;美國政府與西藏》(An Uncertain Ally:The US Government and Tibet)??思{斯還于1999年3月也就是在《冷戰(zhàn)的孤兒》出版前一個月,在美國國會聽證會上發(fā)表了《美國對西藏的外交政策》(American Foreign Policy to Tibet)的演講。[6]

哈佛—燕京學社(The Harvard-Yenching lnstitute for Chinese Studies)是美國—非盈利的基金組織,創(chuàng)建于1928年。旨在資助東亞及東南亞地區(qū)高等院校的人文、社會學科的研究及發(fā)展。自從由國際知名的漢學家杜維明接管后,開始涉足藏學。先后邀請中國藏學專家作為訪問學者,開展藏學研究。

在哈佛大學,除了以上幾個機構外,哈佛戴維斯俄羅斯研究中心以及亞洲中心、法學院、社會學系、政治學系等也有一些藏學研究的項目或人員。其中有的機構還與哈佛的其他相關機構聯(lián)合召開過有關西藏的會議。

2、凱斯西部保留地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該校坐落在俄亥俄州克利夫蘭的占地550英畝的公園式大學區(qū)內(nèi)。該校的人類學系和“西藏研究中心”因著名人類學家和藏學家梅·戈爾斯坦(Melvyn C.Goldstein)等學者而被人知曉。他們利用申請到的基金開展多個項目研究,而且也培養(yǎng)了不少藏族博士、碩士,并邀請中國學者作為訪問學者進行藏學研究。

梅·戈爾斯坦(1938—)[7]是該校醫(yī)學院國際健康兼職教授(體質(zhì)人類學)以及“西藏研究中心”教授兼系主任,美國著名人類學家和藏學家。1959年獲密執(zhí)安大學歷史學學士學位。1960年,戈爾斯坦以《西藏的僧兵研究》(A Study of the Ldab Ldod)論文,獲密執(zhí)安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1968年,戈爾斯坦以論文《西藏政治制度的人類學研究》(An Anthrop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Tibetan Political System)獲華盛頓大學人類學博士學位。隨后他長期在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的凱斯西部保留地大學任教和從事研究工作。1968—1971年,戈爾斯坦分別任凱斯西部保留地大學人類學助教授、副教授。1975年至今,戈爾斯坦先后擔任的主要學術職務有:凱斯西部保留地大學人類學系主任(1975年至今),凱斯西部保留地大學人類學系教授(1978—1990年),凱斯西部保留地大學“西藏研究中心”主任(1987年至今),“中美關系全國委員會”西藏事實調(diào)查代表團成員、國家科學院立項的“華北草原科學課題組”成員 (1991年)?!跋柴R拉雅山兩國自然保護項目”(尼泊爾和中國)“森林山地研究所”高級顧問委員會成員 (1991年至今),(國際研究與交流委員會IREX)蒙古項目(蒙古牧民的生活方式跟蹤研究)的負責人、“人類學和人種科學國際聯(lián)盟委員會”(IUAES)國際老齡化委員會委員(1992—1993年),“西藏扶貧基金會”理事、“中美關系全國委員會”委員(1997年至今),《亞洲腹地》(Inner Asia)雜志編委(1998年至今)。

自1961年至2000年,戈爾斯坦共獲得了美國民間和官方所提供的42項研究贈與和資助,其中與藏學有關的項目達25項??梢?,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其研究領域主要在西藏。戈爾斯坦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起,就與其他學者合作,開始對域外藏區(qū)(印度和尼泊爾等國的藏族社區(qū))進行實地考察和研究,并發(fā)表了一系列關于藏族的論著。

戈爾斯坦是改革開放后第一位獲準到西藏考察和研究的外國學者。戈爾斯坦于1985年5月到達拉薩,當時他的課題是收集現(xiàn)代拉薩藏語新詞匯,為編撰《現(xiàn)代藏語藏英詞典》做準備,同時也開始為《西藏現(xiàn)代史(1913—1951)——喇嘛王國的覆滅》(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1913—1951:The Demise of the Lamaist State)一書收集資料。1986年6月3日,戈爾斯坦和美國體質(zhì)人類學家辛迪婭·比爾 (Cynthia M.Beall)與西藏社會科學院簽訂了一項關于對西藏西部牧民進行為期17個月的聯(lián)合實地考察的協(xié)議,考察的對象主要是昂仁縣帕拉牧區(qū)的55個家庭、253口人的恰則區(qū)。實際考察時間為18個月 (1986—1988年),在此基礎上寫出了《西藏西部牧民——一種幸存的生活方式》(Nomads of Western Tibet:The survival of a way of life),較為客觀地反映了中國西藏改革開放后所發(fā)生的變化。1988年,由戈爾斯坦牽頭,西藏社會科學院與美國凱斯西部保留地大學制訂為期10年(1986—1996)的合作研究計劃。在這10年當中,他幾乎每年都要到西藏進行為期數(shù)月的考察和研究。1997—1999年,西藏社會科學院又與該校合作進行為期3年的“西藏農(nóng)區(qū)家庭、老年人與人口生育狀況調(diào)查”的項目,試圖從社會人類學的角度對西藏農(nóng)區(qū)家庭和人口現(xiàn)狀進行調(diào)查研究,為提高農(nóng)村人口素質(zhì)提供科學依據(jù)。

戈爾斯坦在藏學研究領域最為突出的成就,主要體現(xiàn)在藏語文研究、近現(xiàn)代西藏研究和當代西藏研究三個方面。其藏語文研究作品主要有:《現(xiàn)代藏語;拉薩方言》(Modern Spoken Tibetan:Lhasa Dialect)(合著)、《現(xiàn)代藏文:語法和讀物》(Modern Literary Tibetan:A Grammar and Reader)、《現(xiàn)代藏語藏英詞典》(Tibetan-English Dictionary of Modern Tibetan)、《藏語入門》(Tibetan for Beginners and Travelers),《現(xiàn)代藏語英藏詞典》(English-Tibetan Dictionary of Modern Tibetan)、《現(xiàn)代藏文精粹》 (Essentials of Modern Literary Tibetan:A reading course and reference grammar)、《現(xiàn)代藏語藏英新辭典》(The New Tibetan-English Dictionary of Modern Tibetan)等。其中,《現(xiàn)代藏語藏英詞典》自1975年在尼泊爾加德滿都面世之后,曾5次再版,不僅沖破了印度學者達斯的《藏英詞典》長期壟斷國際藏學界的局面,而且彌補了達斯詞典在現(xiàn)代藏語文詞匯方面的不足。戈爾斯坦對西藏社會歷史的研究,分為兩個“時段”,即近現(xiàn)代西藏研究和當代西藏研究。近現(xiàn)代西藏研究,可以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為界標,重點考察和研究20世紀上半葉的西藏封建農(nóng)奴社會。其主要作品為《僧兵研究》(碩士論文,已有漢譯本),《西藏政治制度的人類學研究》(博士論文)和關于農(nóng)奴制的一組文章。代表作則是《西藏現(xiàn)代史(1913—1951)——喇嘛王國的覆滅》。實際上是由其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發(fā)展而來的,1989年,該書獲得了美國亞洲學會頒發(fā)的約瑟夫·利文森獎——20世紀最佳中國圖書榮譽獎(提名)。其當代西藏研究著作主要有:《西藏西部牧民——一種幸存的生活方式》(與辛迪婭·比爾合著)、《為現(xiàn)代西藏而斗爭——扎西澤仁自傳》(The Struggle for a Modern Tibet:the Autobiography of Tashi Tsering)(與孔西澤仁等合著)、《雪獅與龍——中國、西藏和達賴喇嘛》(The Snow Lion and the Dragon:China,Tibet and the Dalai Lama)、《當代西藏佛教——宗教的復興與文化認同》(Buddhism in Contemporary Tibet: Reliqious Revival and National ldentity)(與凱普斯坦等合著)。

3、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

建于1754年。該校宗教學系和東亞語言和文化所在美國藏學研究領域赫赫有名。其代表人物分別是宗教系的羅伯特·瑟曼教授、東亞語言和文化所的塔特爾教授、羅伯特·巴那特博士。

羅伯特·瑟曼(Robert Thurman)為哥倫比亞大學宗教學系教授,是國際知名的藏傳佛教專家。1960年曾在哈佛大學學習,1962年獲得英語學士學位;1969年獲得東亞研究碩士學位;1972年獲得梵文和印度學博士學位。曾在新澤西州拜由西藏赴美的卡爾梅克高僧格西旺杰[8]為師,并入美國的第一座藏傳佛教寺院——新澤西州藏傳佛教寺院學習藏傳佛教。他是當時西方第一位藏傳佛教僧人。瑟曼教授還俗后,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他運用傳統(tǒng)的語言學的方法研究古文獻和手稿,工作重點在印度和西藏的哲學研究,尤其對宗喀巴和格魯派研究情有獨鐘。瑟曼教授除了研修藏傳佛教外,還向美國公眾闡釋藏傳佛教。他的關于藏傳佛教的通俗書籍、談論和在電視中的出現(xiàn)使他在整個美國出名,1997年被美國《時代》(Time)雜志列為全美25位有影響人之一。在美國也有一些學者批評他使宗教過于單一化,而且對于西藏和西藏的文明的看法過于傳奇化和浪漫化。他在西藏問題方面與我國政府持敵對態(tài)度。

葛瑞·塔特爾(Gray Tuttle)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和文化所教授,他是西方第一位現(xiàn)代西藏研究的終生教授。畢業(yè)于哈佛大學,是研究現(xiàn)代西藏歷史的學家,出版了《現(xiàn)代中國進程中的西藏僧侶》 (Tibetan Buddhists in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是一本有關中國人對于20世紀早期西藏佛教的觀點的書籍。

羅伯特·巴那特博士(Robert Barnett)是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及講師。出生在倫敦,畢業(yè)于英國劍橋大學。他是研究20世紀西藏歷史和政治及當代文化的專家。目前在哥倫比亞大學主持參與“現(xiàn)代西藏研究”項目和研究。這類項目研究在西方尚屬首次。他在東亞語言和文化所以及國際和公共事務學校工作,開設“現(xiàn)代西藏之理解”(Understanding Modern Tibet)課程,目前正開展當代西藏的文化如電影和電視等的研究。還與弗吉尼亞大學合作進行雙向培訓規(guī)劃:在西藏大學為外國學生建立一年一度的夏季培訓計劃(暑期藏語文學習班一一學習和考察),為西藏的若干學者和教師在弗吉尼亞大學進行培訓。從1987到1998年他曾在倫敦西藏信息網(wǎng)工作。已出版的藏學著作有《西藏的領導者名錄》(Leaders in Tibet:A Directory)、《一支毒箭:十世班禪喇嘛的秘密請愿》(A Poisoned Arrow:The Secret Petition of the 10th Panchen Lama)、《斬斷蛇頭》(Cutting Off the Serpent’s Head)和《西藏的抵抗與改革)(Resistance and Reform in Tibet)等。

4、弗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

1819年創(chuàng)立。其藏學研究方面的代表人物是杰弗里·霍普金斯(Jeffrey Hopkins)和大衛(wèi)·杰瑪諾(David Germano)。該校與西藏大學合作開辦暑期藏文學習班,他們先后多次邀請了西藏大學和西藏社科院的老師和學者在圖書館進行培訓。

杰弗里·霍布金斯(Jeffrey Hopkins)是弗吉尼亞大學宗教學系著名教授,并且是該校宗教學系的創(chuàng)始人,美國著名的藏傳佛學家。1963年畢業(yè)于哈佛大學,拜高僧格西旺杰為師,入美國的第一座藏傳佛教寺院學習藏傳佛教。他主要是運用語言學的方法對藏傳佛教格魯派典籍進行翻譯和研究。2004年退休。

大衛(wèi)·杰瑪諾(David Germano)是弗吉尼亞大學宗教研究系的教授,也是一名人類學家。他作為“西藏研究計劃”的負責人在2004年代替了同年退休的杰弗里·霍布金斯教授。他的早期工作和專長是研究寧瑪派哲學。20世紀80年代曾到西藏進行過考察。自從1997年以來專注于幫助西藏發(fā)展教育資源。1998年,他和同事一起建立了“西藏和喜馬拉雅山的數(shù)字圖書館”(Tibetan and Himalayan Digital Library,簡稱THDL)。他與西藏大學建立合作關系,主要是針對藏族和外國人關于藏語教學、文化和共同開發(fā)計算機資源,以數(shù)字技術進行學科間合作,支持藏學研究。他娶有一藏族女子為妻,本人能說流利的藏語。

近年來他負責或參與的主要項目有以下幾項:西藏主要的歷史遺址:合作項目協(xié)調(diào)官之一;拉薩鄰近地區(qū)規(guī)劃:設計者、組織者和研究者;舊木如寺院:協(xié)調(diào)、顧問、攝影、翻譯;阿里項目:設計、主任;西藏傳統(tǒng)口碑資料整理項目:項目的最初報告整理,參與田野調(diào)查和分析;寧瑪派文獻收集:設計者和主任;保存現(xiàn)有傳統(tǒng)藏人民間的音樂項目(收集):在2000年、2001年、2002參與田野調(diào)查;西藏大學文獻中心:中心三位創(chuàng)立人之一和顧問;藏語言學習資源:TLLR主要協(xié)調(diào)官,包括田野調(diào)查、軟件設計等;藏文統(tǒng)一的字符編碼標準項目:設計者和主任。

5、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

建于1817年,是美國最早、最著名的大學之一。唐納德·洛佩茲(Donald S.Lopez,Jr.)是該校亞洲語言和文化系的佛學和藏學教授,是國際知名的藏傳佛教研究專家。他主編出版了《佛教實踐》 (Buddhism in Practice)、《印度佛教實踐》(Buddhism of India in Practice)、《中國佛教實踐》(Buddhism of China in Practice)、《西藏佛教實踐》(Buddhism of Tibet in Practice)等書。他撰寫的《香格里拉的囚徒——藏傳佛教與西方》(Prisoners of Shangri-La,Tibetan Buddhism and the West)一書,揭示了藏傳佛教在西方的影響和西方人對藏傳佛教的研究和認識,糾正了很多西方人士對于西藏佛教用語的誤用。他最近開始著手研究20世紀西藏宗教的作者和哲學家,特別是對根敦群培的研究。

6、美國國會圖書館(TheLibrary of Congress)

成立于1800年,是美國國立圖書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目前,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書量達1億 2千多萬冊,包括470種文字的圖書。該館亞洲部中文分部的中文藏書量在西方國家排名第一,中文書籍達48萬冊,是美國最早收集中國圖書的圖書館,也是中國之外最大中文書籍收藏館之一。中文分部還藏有中國少數(shù)民族的文字資料,有200多種藏文木版印刷品,400多種滿文資料和3000種云南納西族東巴文資料。[9]迄今,美國國會圖書館每年仍在不斷地從中國內(nèi)地、臺灣和港澳地區(qū)搜集購進大批量的書籍、期刊、報紙,以充實其書庫。該館所藏藏文文獻涉及佛學、歷史、地理、醫(yī)學、樂譜、占星術等諸多領域。

20世紀60年代,金·史密斯通過美國國會圖書館項目,在印度、尼泊爾、不丹等國收集了4000多卷翻印的藏文文獻。這些資料成為美國國會圖書館、美國18所大學最早收藏的藏文文獻,奠定了美國藏學研究的基礎。[10]

7、藏傳佛教資料信息中心(The Tibetan Buddhist Resource Center,簡稱TBRC)

1999年由金·史密斯及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藏學家范德康在美國波士頓創(chuàng)辦。TBRC為非盈利組織,以金·史密斯個人收藏的藏文文獻為主。該中心于2003年遷至紐約。TBRC共有12000余卷藏文文獻,內(nèi)容包括宗教、哲學、醫(yī)學、藝術、心理、星相、歷算、詩學、歷史等,藏傳佛教寧瑪派、噶舉派、格魯派、薩迦派、覺囊派以及苯教文獻都有收藏。包括德格版甘珠爾和丹珠爾、拉達克手寫本甘珠爾、第一世至第十三世達賴喇嘛傳、第一世至第八世班禪傳以及其他藏傳佛教各教派傳承喇嘛傳記等珍貴文獻。 TBRC收藏的最早的藏文文獻包括為忽必烈刻制的時輪金剛釋文,該文獻附烏金巴大師回向文,其印刷年代為1294年至1304年。目前TBRC主要有兩個項目,第一是將TBRC所有的珍貴文獻資料掃描、刻入光盤。截至2004年7月,TBRC已完成了12000卷中4000卷文獻的掃描和刻錄。世界各地的大學、圖書館、研究機構和個人可以向TBRC訂購藏文文獻光盤。TBRC的另一個項目是建立藏文文獻信息資料網(wǎng)上數(shù)據(jù)庫。TBRC的網(wǎng)站(www.tbrc.org)是搜索藏傳佛教歷史人物及作品目錄的網(wǎng)上工具。在該網(wǎng)站的主頁上,搜索的內(nèi)容包括書名、地點、人物、大綱、主題等。在搜索欄內(nèi)輸入所需查詢內(nèi)容的藏文轉(zhuǎn)寫,就可以查到所需信息,內(nèi)容包括作者姓名、生卒年、性別、師徒姓名、作品目錄等。到2004年7月, TBRC的網(wǎng)站上共存有7000位作者以及20000本圖書的信息。[11]  

金·史密斯(Ellis Gene Smith,1936—)[12]是美國紐約藏傳佛教資料信息中心(Tibetan Buddhist Resource Center)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美國著名藏文文獻專家。美國哈佛大學榮譽講師、哥倫比亞大學宗教系藏傳佛教專業(yè)副研究員、美國智能出版社編審。1959年獲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亞洲區(qū)域研究學士學位;1960年至1964年,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專業(yè)為蒙古語和藏語。 1964年,獲博士學位;1964年—1966年,獲得福特基金會的資助到荷蘭萊頓大學學習梵文,之后到印度從事藏語的研究和田野工作;1966年—1968年,金·史密斯獲得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資助,在印度和尼泊爾從事田野研究工作。

1968年2月,金·史密斯作為一名藏文專家,在美國國會圖書館新德里辦公室任藏語和印地語顧問。由此他開始通過美國國會圖書館(Public Law 480)項目在印度、尼泊爾、不丹購買翻印的藏文文獻資料。該項目歷時20多年,為美國國會圖書館、美國18所大學以及美國部分公立圖書館各買了4000至 5000卷藏文文獻。1974年8月至1985年9月他曾先后擔任了美國國會圖書館新德里辦公室主任助理、副主任、美國國會圖書館海外項目主任助理、美國國會圖書館新德里辦公室主任等職。1985年9月至1994年7月,調(diào)任美國國會圖書館雅加達辦公室主任;1994年7月至1996年12月?lián)蚊绹鴩鴷D書館開羅辦公室主任。40年來,金·史密斯已發(fā)表40多篇有關藏文文獻研究的論文;出版了兩部專著,即1969年出版的《華盛頓大學藏文文獻目錄》(University of Washtngton Tibetan Catalogue),2001年出版的專著《藏文文獻——喜馬拉雅高原的歷史與文學》(Among Tibetan Texts:History and Literature of the Himalayan Plateau)。

在40多年的藏學研究中,金·史密斯為無數(shù)藏學研究者提供資料、解答疑難、指導研究方向。其創(chuàng)建的藏傳佛教資料信息中心因他收藏的珍貴藏文文獻以及他的名聲而成為紐約藏學研究的機構之一,不少藏學家專程從美國各地甚至從國外來到紐約藏傳佛教資料信息中心查詢資料、請教金·史密斯。

8、喇孜[13]——當代藏文化圖書館(Latse Contem porary Tibetan Cultural Library)

喇孜——當代藏文化圖書館是美國利眾基金會的項目之一。該館地址設在紐約,藏有1萬多本書和 1萬多份報刊和雜志?,F(xiàn)有4名工作人員,白馬奔(Pema Bhum)是主任,他曾在印地安納大學教授語言和文化課程,目前在研究現(xiàn)代藏文化和文學的發(fā)展。丹增諾布(Tenzin Norbu)目前是哥倫比亞大學的藏語講師,對西藏的自然環(huán)境和音樂頗感興趣。索朗達杰(Sonam Dhargay)持有印地安納大學頒發(fā)的圖書館和信息科學碩士學位,致力于將計算機技術應用于藏文化中。李·克里斯帝娜(Kristina Dy-Liacco)在威斯康星大學完成了藏文化方面的研究生課程,獲有圖書館和信息研究碩士學位。她還從事云南納西族文化中的藏族文化研究。

圖書館的宗旨是“提供一個進行公開資訊和研究藏文化的場所”。目前該圖書館影響廣,吸引了不少對藏文化感興趣的人們。圖書館經(jīng)常組織各種活動,搜集和提供多語種書籍檔案、多媒體資料以及其他科研資料。

9、印第安納大學布魯明頓分校(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印第安納大學創(chuàng)建于1820年,在全國共有8個分校。這8個分校中的布魯明頓分校,自第十四世達賴喇嘛的長兄土丹晉美諾布到該校任教后開始與藏學研究結緣。土丹晉美諾布幼年即被認定為當才仁波切(Taktser Rinpoche)的轉(zhuǎn)世,然后被送到塔爾寺出家修習,后來其胞弟于1939年被認定為十三世達賴喇嘛的轉(zhuǎn)世,其全家從青海遷到拉薩。土丹晉美諾布于1960年結婚,在1961—1965年間曾擔任過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助理館長,負責編目館中所收藏的西藏文物。1966年自紐約市遷居印地安納州布魯明頓市,在印地安納大學烏拉爾語與阿爾泰語研究學系(Department of Uralic and Altaic Studies)任教,主要教授西藏語文、宗教、僧侶制度和政治組織等課程,從此在藏學界有了一定的影響,培養(yǎng)了像史柏林那樣的美國本土的藏學研究人員。土丹晉美諾布于1987年自印地安納大學退休,后來主持自辦的西藏文化中心。

史伯林(Elliot Sperling)于1983年在印第安納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現(xiàn)為印第安納大學阿爾泰語和烏拉爾語系教授。他熟悉藏語、蒙古語、漢語等。他的主要研究領域為西藏地方史、漢藏關系等,重點在于明朝時期的西藏地方史。他曾經(jīng)就有關元明時期漢藏交界的歷史變遷近代趙爾豐在康的“新政”、紅軍長征在康區(qū)等方面做過研究,同時也關注當代西藏問題。2002年4月出席哈佛大學藏學研討會,提交了題為《中國與西藏的人權問題》(China and the lssue of Human Rights in Tibet)的論文。他曾出席美國國會有關“西藏問題”的聽證會。他發(fā)表的主要研究成果有《“東方民族特色”與西藏傳統(tǒng)的暴力表現(xiàn)》(1997)(“Orientalism”and Aspects of Violence in the Tibetan Tradition)、《卓倉多吉強和明朝的早期關系)(Notes on the Early History of Gro tshang Rd-rje-vchang and Its Relations with the ming Court)(2000)、《西藏——中世紀的貿(mào)易、旅游和探險》(Tibet:Medieual Trade, Travel, and Explorations:An Encyclopedia)(2000)、《流亡與抗拒)(“Exile and Dissent: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in Tibet Since l950)(2000)、《敬畏和屈服》(Awe and Submission:A Tibetan Sristocrat at the Court of Qianlong)(1998)、《藏人、蒙古人和滿人》(Tibetains,Mongols et Mandchoua)(法文,1997)等等。

10、其他涉藏研究機構及藏學研究人員

除了上述涉藏研究機構及其從事藏學研究的主要人員以外,還有幾位在藏學研究方面頗有影響的美國學者。

凱普斯坦(Matthew Kapstein)是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宗教研究的教授,兼法國巴黎高級研究實驗學院(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aude)藏傳佛教研究室的主任。獲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梵文學位、布朗大學哲學學位。他精通梵語和藏語,研究領域為藏傳佛教各教派的歷史和教義,重點是宗教在西藏文化和印度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聯(lián)系。近作有《佛教的西藏同化》(An Assimilation of Tibetan Buddhism),與戈爾斯坦合作主編《當代西藏佛教——宗教復興與文化認同》(Buddhism in Contemporary Tibet:Religious Revival and Cultural ldentity)。

南?!ち芯S尼(Nancy Levine)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人類學系副教授?!八仟q太人,在英國倫敦大學東方——非洲學院開始學藏文讀博士學位。她對藏族文化特別是游牧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為了研究西藏,她曾經(jīng)到瑞士拜一位喇嘛為師,學過三年藏語?!盵14] 1970年在里德學院(Reed College)獲得學士學位;1972年在羅切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獲得碩士學位;1978年在羅切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后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目前其研究的主要領域為當代藏區(qū),曾先后到西藏阿里、青海果洛和四川色達進行實地考察。

她先后出版和發(fā)表了“西藏阿里傳統(tǒng)稅收制度之比較研究”(Traditional Taxation Systems in Western Tibet: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西藏研究》1993)、“西藏少數(shù)民族的變異和文化”(Ethnic Variation and Cultures of Tibet)、《白蓮花:西藏文化簡介》(White Lotus:An Introduction to Tibetan Culture)(雪獅出版社,1990);《一妻多夫之功能;在西藏邊境的血緣關系、家庭生活和人口》(The Dynamics of Polyandry:Kinship,Domesticity and Population on the Tibetan Border,芝加哥大學出版,1988)、《西藏三個社區(qū)關心孩子的差異》(Differential Child Care in Three Tibetan Communities,人口和發(fā)展回顧,In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13,1987)。

譚·戈倫夫(Tom Grunfeld)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帝州學院(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Empire State College)歷史學教授,畢業(yè)于倫敦大學東方與非洲研究院和紐約大學。他的代表作為《現(xiàn)代西藏的誕生)(The Making of Modern Tibet)[15]。“2000年8月,譚·戈倫夫教授參加在加拿大魁北克舉行的一次學術會議(Ⅹ Ⅷ IPSA World Congress),提交了題為《西藏與美國》(Tibet and The United States)的學術論文,補充了在《現(xiàn)代西藏的誕生》一書中未涉及到的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美國插手’西藏問題’的歷史。同年4月,戈倫夫發(fā)表了題為《重估對藏政策》的文章('Time to Reassess Tibet Policy',The Progressive Response,Vol.4,No.10,2000.)?!盵16]

喬治B.J.德萊弗斯(Georges B.J.Dreyfus)是威廉斯學院(Williams College,在馬薩諸塞州 Massachusetts)宗教系的教授。他在印度的西藏佛學院學習了15年,是第一個獲得格西頭銜的西方人。他在弗吉尼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他的第一本專著是《認識本真之在:法稱哲學思想及其在藏地的譯介》(Recognizing Reality:Dharmakīrti's Philosophy and Its Tibetan Interpretations,Albany,1997);還著有一本關于《中觀論》(Madhyamaka Philosophy)研究的著作;與薩拉·瑪克利托克(Sara McClintock)合作編輯《自續(xù)派和應成派的區(qū)別》(The Suatantrika-prasangika Distinction.Boston, 2003)。他近來著有《擊掌之聲》(The sounds of two hands Clapping,Berkeley,2003),以一種自傳體的形式論述了西藏寺院僧人特殊的教育方式。他研究的主要領域為佛教哲學、經(jīng)院哲學、僧院制度、保護神祭儀、民族特性和同一性。

哈如納嘎(Harunaga lsaacson)美國國籍,1965年生于日本。曾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亞洲和遠東研究系,后轉(zhuǎn)到南亞系任助教。1985—1990年在荷蘭的高寧根大學學習哲學和印度學;1990年5月獲得碩士學位,畢業(yè)論文題目是《關于早期勝論的感知理論》;1990—1991年在漢堡大學威熱勒(A. Wezler)教授指導下的印度和西藏歷史文化研究班上學習;1995年獲得萊頓大學的博士學位,論文題目是《勝論研究的相關材料》;1995—2000年在牛津大學的東方學院做梵文研究博士后。從2000年起,曾先后任漢堡大學印度和西藏歷史文化學院的助教,日本東京國際佛教研究所的訪問學者,參加過日本東京大學的研究項目,被授予美國哲學協(xié)會2005年度的休假年獎學金(Awarded a Sabbatical Fellowship by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并且被牛津大學的眾靈學院選為2006年度的訪問學者。

哈如納嘎教授精通梵文,并通曉德文、英文、藏文和日文等。他的研究興趣主要在印度哲學和佛教密宗。自從1992年起,在歐美以及日本的重要學術刊物上發(fā)表了論文及評論10多篇。

二、特點分析

通過對美國主要涉藏教研機構和藏學研究人員現(xiàn)狀的研究,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幾個特點。

1、美國學者由“伙伴關系”逐漸向獨當一面方向發(fā)展從美國的藏學家成長的經(jīng)歷來看,較早期的學者大多是通過向流亡在外的藏人拜師、合作、同居、結婚等一種伙伴式的關系進入藏學圈并得以成長,如杰夫里·霍普金斯、羅伯特·瑟曼、凱普斯坦、金·史密斯、范德康、戈爾斯坦、大衛(wèi)·杰瑪諾等等都拜過流亡國外的著名高僧和學者為師,使他們有機會得到藏族文化的真?zhèn)?,有的還以合作身份撰寫論著,名噪一時。其中瑟曼還曾皈依藏傳佛教、削發(fā)為僧,藏傳佛教造詣很深,在美國有較大的影響。而戈爾斯坦、大衛(wèi)·杰瑪諾等還是通過其藏族配偶進入藏人圈和藏學界。他們共同的特點是通過其藏人老師或妻子過藏文和藏語關,再學佛教知識等傳統(tǒng)文化知識,然后通過自己所學的理論對藏學的某個領域進行符合現(xiàn)代學術規(guī)律的研究,成為美國藏學界的代表人物。如今他們帶學生,并進行獨立研究,在學術界可以獨當一面。他們的學生有的也已躋身專家學者行列。

2、高等院校仍在美國藏學的傳播中繼續(xù)起主要的作用從美國藏學的學科分布和人員情況看,其主要研究項目和人員大都集中在高等院校。美國藏學研究通過以學校為依托,與院校同步發(fā)展。有的院系還把某些藏學課程設置為必修課,推動了藏學研究的發(fā)展和藏學后續(xù)人才的培養(yǎng)。高等院校在傳播藏學方面曾經(jīng)起過重要的作用,今后仍然是藏學教學研究的主要基地。

3、美國藏學從單一領域逐漸向多領域發(fā)展美國藏學家傳統(tǒng)的研究領域主要是藏傳佛教和西藏歷史等學科,很多學者都是這個領域的國際知名學者。近年來美國藏學界關注當代西藏政治、經(jīng)濟、社會以及中美關系中的西藏關系等眾多領域。從現(xiàn)在的趨勢來看,美國藏學研究領域還有不斷擴展的趨勢。尤其在朝著現(xiàn)實研究方面與傳統(tǒng)研究并重的趨勢發(fā)展。

4、藏傳佛教仍然在美國藏學界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藏傳佛教在美國發(fā)展很快,據(jù)統(tǒng)計現(xiàn)有較著名的寺廟和修習中心50多座。藏傳佛教與美國宗教從沖突到融合,打破了基督教、天主教和猶太教統(tǒng)治美國社會的局面,成為美國宗教的一個組成部分。自1958年在新澤西建立了美國的第一座藏傳佛教寺廟開始,以格魯派為主的各教派都相繼在美國建立傳教中心、開辦學院。他們有自己的雜志、刊物以及出版社。通過各種渠道和辦法,盡量使藏傳佛教適應西方社會,把現(xiàn)代學科的內(nèi)容與藏傳佛教內(nèi)容相互融會貫通,追求內(nèi)心的平靜。藏族一些高僧在美國傳法,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幫助和默認。所有這些都極大地促進了藏傳佛教在美國的傳播。從藏傳佛教在美國的傳播和發(fā)展歷史來看,藏傳佛教對美國政治和國際政治、社會、文化及精神領域等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目前美國民眾對藏傳佛教仍很感興趣,研究藏傳佛教的學者也源源不斷。此外藏傳佛教的有關問題還與“西藏問題”和“人權問題”交織在一起,因此對藏傳佛教的研究不僅不會降溫,甚至還有升溫的可能。

5、美國的藏學寓學術于政治之中,凸顯為其政治服務的特點美國藏學與美國的政治關系日益密切,研究現(xiàn)實問題的學者日益增多。他們關注的主要是現(xiàn)實研究方面的“西藏問題”和美國對華政策和美國對西藏政策。其中多數(shù)學者學術功底深,學風嚴謹。而有些學者則在政治上不能保持其承諾的“公正”立場,有的還持有錯誤觀點。

6、美國藏學注重走出去,尤其注重走向中國美國藏學界注重國際學術交流,他們積極承辦和參加國際藏學會,邀請各國學者到美國進行學術活動。過去他們了解藏族的宗教和社會首選的只能是印度、尼泊爾等國的藏族聚居區(qū)。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中國的藏學機構與藏學家。他們邀請我國藏學家到美國進行學術活動的人數(shù)和時間不斷增加,同時越來越多的美國學者也到中國進行考察。有些大學還把大學生實習也選在西藏,一改往年到印度、尼泊爾藏族聚居區(qū)的做法。中美藏學界的聯(lián)絡趨于更加頻繁、更加密切。

7、美國藏學研究的重點由西東移美國的藏學研究由原來的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伯克利分校移至東部的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弗吉尼亞大學。20世紀70—80年代,西部這幾所大學里有韋曼(Alex Wayman)、米勒(Andrew Roy Miller)、威利(Wylie)等藏學家,而威利又是美國藏學的泰斗,他不僅發(fā)表著書,而且還首創(chuàng)藏文拉丁轉(zhuǎn)寫,并被廣泛運用。金·史密斯、戈爾斯坦等在該校獲博士學位。韋曼、杰尼特·嘉措等又在伯克利分校獲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梢姰敃r西部藏學研究的繁榮。而如今西部缺乏名師名導,論著減少,且含金量不足。東部則名師云集,學生增多,學術氣氛活躍。

————————————————————————

 [1]也有人譯為威廉·伍德維爾·洛克希爾。

 [2] [美]N.C.霍爾:《美國、西藏與中國》,成軍譯自《西藏評論》1978年1月號;另載《20世紀的西藏——國外藏學研究譯文集》(第十輯),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8頁。轉(zhuǎn)引自李曄、王仲春:《美國的西藏政策與“西藏問題”的由來》[J],《美國研究》1999年第2期(www.mgyj.com PDF版)。

 [3]李曄、王仲春:《美國的西藏政策與“西藏問題”的由來》,《美國研究》1999年第2期(www.mgyj.com PDF版)。

 [4]資料來源于杜永彬:《美國藏學研究現(xiàn)狀述評》,中國藏學網(wǎng)(www.tibetology.a(chǎn)c.cn)。

 [5]資料來源于杜永彬:《美國藏學研究現(xiàn)狀述評》中國藏學網(wǎng)(www.tibetolcgy.a(chǎn)c.cn)。

 [6]程早霞:《美國對中美關系中“西藏問題”的研究評價》[J],《中國藏學》2003年第2期,第94頁。

 [7]有關梅·戈爾斯坦的情況,杜永彬的《戈爾斯坦——美國的“西藏通”》有詳細的介紹,本文僅作簡要介紹。

 [8]格西旺杰,蒙古僧人,為格魯派高僧。1955年抵美,以講授蒙古文、藏文為主。1958年在美國新澤西建立了第一座藏傳佛教寺。建寺不久,吸收了幾位從印度來的喇嘛,香火逐漸興旺。參見《20世紀歐美的佛教研究》[A],載《黃夏年先生論文集》[v] www. guoxue.com)。

 [9]陳俊:《小議美國國會圖書館》[J],《人大研究》2004年第12期(總第156期)。

 [10]朱政惠:《美國清史資料及其研究述略》[J],《中國研究動態(tài)》2004年第1—2期。

 [11]紅音:《金·史密斯和他的藏傳佛教資料信息中心》。來源:藏人文化網(wǎng)(www.tibetcul.com)

 [12]有關金·史密斯教授(Ellis Gene Smith)的相關資料引用了紅音的《金·史密斯和他的藏傳佛教資料信息中心》,并進行了整理。還可參見李若虹:《美國藏學家金·史密斯及其新書介紹》[J],《中國藏學》2003年第2期,第97頁。

 [13]“喇孜”是藏語,據(jù)該館相關資料介紹,起名“喇孜”有兩種含義:其一,指的是藏人在山頂上堆積礫石堆并在其上面樹立旗幡,有時還有木箭、木劍和木矛并用繩子捆在一起,以祈求得到居住在湖泊,山嶺,河谷和土地、和山洞的神靈們的保護。這一習俗源于藏人的民間信仰?!袄巍钡牡诙€含義表示山頂。藏族民間信仰認為,山頂是通往圣地的信道,同時也是各路神靈居住的地方。比如,西藏的傳說五位長壽姊妹居住在喜馬拉雅山脈的五座最重要的山峰上,她們分別掌管著人們的壽命、洞察力、珍貴物品和牲畜。由此可見,“喇孜”還寓意神圣性。

 [14]格勒:《藏東牧民——人類學田野考察筆記》,資料來自http://www.cwru.edu。

 [15]此書已由中國藏學出版社于1991年出版。

 [16]程早霞:《美國對中美關系中“西藏問題”的研究評價》,《中國藏學》2003年第2期。

(作者:索珍,摘自:《中國藏學》2006年第2期)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502035580號